
浙能集團:打造省級虛擬電廠示范工程 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浙江省作為能源消費大省,正加速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能源結構從“源隨荷動”向“源荷互動”轉變。用戶側資源的高效聚合與調控成為關鍵,而虛擬電廠作為聚合分布式能源的數字化管理平臺,被賦予重要使命。浙能集團積極響應國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以“云-邊-端”技術架構為核心,積極打造省級虛擬電廠示范工程,構建源網荷儲協同體系,探索用戶側資源市場化運營新模式,助力電網安全與效率雙提升。
浙能虛擬電廠集控室。 朱宇琦 攝
自2022年項目啟動建設以來,浙能虛擬電廠已接入分布式發電、工商業儲能、可控負荷等200余個可調資源,裝機容量超120兆瓦。2024年6月,浙能虛擬電廠順利完成機組涉網試驗和72小時試運行,正式接入浙江省電力調度中心。該項目被列為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實施依托項目、浙江省2023年新型電力系統試點項目,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浙能模式”,為全國虛擬電廠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
打造省級虛擬電廠“示范樣板”
浙能集團立足浙江能源結構特點,以“資源聚合、智慧調控、市場運營”為主線,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商業模式創新的立體化發展框架。
技術路線上,浙能虛擬電廠采用“云-邊-端”三級架構,平臺層開發具備“六大功能模塊”的自主可控能量管理平臺,支持資源“可觀、可測、可控、可調”,并接入浙江省電力調度中心與電力交易平臺,實現資源統一調度與市場交易;通訊層采用無線專網與專線結合的安全通信體系,保障指令傳輸安全高效;終端層部署智能控制設備,采用“連續控制”技術,將弱可控資源改造為強連續調節單元,實現資源的秒級響應。
浙能虛擬電廠創新“類型+能力分級”資源管理模式,按調節速率、精度等指標將資源劃分為儲能、光伏、風電、水電、火電、負荷六大聚合虛擬機組,實現源網荷儲全覆蓋。虛擬電廠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可靠性,可提供連續24小時的兆瓦級調頻能力,響應速度達秒級,已成為調峰調頻的新勢力。
在浙能虛擬電廠建設和運營管理過程中,浙能集團還主導編制相關國家標準2項、團體標準4項,填補了行業空白。先后形成多項核心技術成果,獲得2項國際發明專利,1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為行業樹立標桿。對外培訓近百人次,輸出了“浙能標準”。
激活用戶側“沉睡資源”
“麻煩盡快安排技術人員對我們公司的工商業儲能進行虛擬電廠控制改造?!彪娫捘穷^,浙江某公司的儲能業務負責人催促道。該民營企業是浙能虛擬電廠的簽約用戶之一,投資建設了許多工商業儲能項目。傳統工商業儲能主要通過電網的分時電價政策獲得收益,隨著虛擬電廠的發展,工商業儲能迎來另一個收益增長點,越來越可觀的虛擬電廠收益預期,成功激發了眾多企業參與虛擬電廠的熱情。
某個接入浙能虛擬電廠的儲能項目實景。 龐昆 提供
浙能虛擬電廠通過“托管式”服務,將分散的社會資源轉化為電網可用的調節能力,形成“需求響應+輔助服務+電力市場”的多元化應用生態。
需求響應規模化:浙能虛擬電廠在工業、商業、居民三大領域開展負荷聚合,聚合電動汽車充電站與樓宇空調等可調負荷超60兆瓦,可通過分鐘級削峰響應,為電網減輕峰荷壓力。
輔助服務市場化:浙能虛擬電廠作為第三方獨立主體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提供削峰填谷服務,累計有效響應電量超160兆瓦時,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關鍵支撐。
電網調頻專業化:浙能虛擬電廠以“電廠”身份接受省調實時調度,與常規電廠一樣參與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從2024年12月起,已常態化參與AGC調頻輔助服務95天,累計AGC調用補償電量近2000兆瓦時。經第三方專業機構測試,浙能虛擬電廠平均負荷調節速率超20MW/min,調節精度高達99%,調頻性能優于傳統煤電機組。
培育數字能源新業態
浙能集團將持續深化虛擬電廠建設,推動能源產業向平臺化、數字化轉型,形成“電網-平臺-用戶”三方共贏格局。
浙能虛擬電廠首創“資源托管+收益共享”模式,以“資源不屬于我,但托管于我”的理念整合社會零散資源,用戶無需投資即可通過虛擬電廠參與電力市場,探索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構建“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的全市場交易體系。同時探索碳交易、綜合能源服務等增值業務,拓寬收益渠道。
浙能集團以省級虛擬電廠示范工程為載體,在技術創新、市場應用、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僅為浙江省能源保供與低碳轉型提供了“浙能方案”,更為全國虛擬電廠發展提供了“浙江樣板”。未來,浙能將繼續深化能源與數字技術融合,推動虛擬電廠從“聚合調控”向“智能自治”躍遷,形成“省級統籌+區域自治”的分布式運營網絡,打造省級虛擬電廠生態集群,為“雙碳”目標實現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貢獻浙能力量。